【央视《面对面》之“糖丸爷爷顾方舟”观后感】 幸福的见证
天花脊灰两病降 千秋伟业史册藏
恪守职责供苗者 于无声处凝馨香
1949年新中国诞生伊始,我跨入了生物制品领域,成了一名供苗人。在中央卫生部生物制品检定所(检定所,下同)从事国产天花疫苗质量检定10年,有幸见证了中国消灭天花。
1959年我国启动了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下同)工作。其时国际上索克型注射用脊灰灭活疫苗(死苗、下同)及塞宾型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活苗,下同)问世,死苗活苗的优劣点争论激烈。顾方舟根据我国国情选择走活苗技术路线。
顾方舟率团队在昆明西山区花红洞建立脊灰疫苗生产基地——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生物所,下同),生产第一批“中国制造”口服脊灰减毒活苗时,检定所派调我到所建立检定机构,代理检定所主持疫苗检定工作。在北京临行前周总理握着我的手叮嘱:“一定要保证疫苗的质量”。这是祖国的重托,使命的召唤,检定者的职责,人民的期盼。
脊灰活苗的研制是一条新兴的、艰辛之路。全所职工团结一致,攻坚克难,突破一个个技术难点,为拯救全国儿童,决心闯出一条中国之路。
(一)在荒山峻岭,物资匮乏,设备简陋的环境中砥砺前行:花红洞在昆明郊区,山高300公尺,距城18公里。满院子基建垃圾未及清理时疫苗楼内就开始生产。无菌室通风不畅,操作者时有中暑;恒温室用裸露的电炉丝调温;冰库电力不足,需冰冻保存的毒种、存在城里借用的冰库里,需用时科技人员趁深夜低温背着走路上山。
(二)确立猴体残余嗜神经毒力试验(猴体试验)判定标准,育选生产用毒种:猴体试验是确定疫苗安全性的最终实验室指标。1959年生产检定是采用国际上唯一的苏联暂定规程。生产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塞宾Ⅲ型毒种生产的疫苗的猴体残余嗜神经毒力强度高于暂行规程的标准,所产疫苗连续判不合格而废弃。后来经进行大量猴体试验及人群安全性观察总结,于1964年建立了中国脊灰活疫苗生产检定规程(部批)。检定室先后注射7000只疫苗试验猴,检测其中枢神经系统病理组织病理学切片20000余张,保证了所有达标疫苗的安全性。经报世界卫生组织(世卫,下同)及1981年与世卫协作,均获好评。
1964年开始对塞宾Ⅲ型毒种进行减毒研究,开辟了低温减毒空斑纯化之路。1971年卫生部批准所育选的中Ⅲ2株毒种用于正式生产,平稳地用到中国消灭脊灰。
(三)建立猴体潜伏性病毒检定技术,疫苗质量达到国际要求:疫苗生产用恒河猴本身带有多种潜伏性病毒。其中SV40病毒按国际要求需用非洲绿猴原代细胞检定。我国没有条件。经用电镜、对流免疫电泳等多种试验摸索才解决。《中国恒河猴病毒学调查研究》论文含15种病毒的9.9万数据。在“第13届国际灵长类学学术会议”上大会报告,获国际认同和赞扬。
(四)成功研制疫苗糖丸,开创了生物制品新剂型:脊灰液体活苗需冰冻运输保存。当年因条件所限,难以推广。制成糖丸提高了疫苗的保存耐温性。便于推向全国以致边远农村免疫,这是中国得以快速消灭脊灰的成功的关键措施。糖丸爷爷顾方舟挽救了全国亿万儿童。
(五)生产科研与使用紧密结合是证明疫苗安全有效的有力保证:27年进行了1万余次的病毒学、血清学免疫效果调查;与防疫部门协作,进行了8000万人次的疫苗安全性观察;百万余人次的流行病学观察。
受卫生部委托,1964、1971、1975及1980年召开了四次控制与消灭脊灰的全国经验交流会:收集全国疫情及基层用苗情况、存在问题;介绍国外研究进展;汇报毒种、二倍体细胞及肠道病毒研究情况。协助基层防疫部门建立病毒实验室,培训技术人员,指导科研工作。向卫生部提供全国用苗方案之建议。
1988年国家推行计划免疫方案,纳入世卫西太区的规划,为此规划的实施,生物所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证和27年预防控制脊灰的有益经验。27年研制脊灰疫苗取得了9项重大进步,所供应的疫苗达“部优”标准。有关脊灰疫苗研制使用等成果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等奖20项次。
2000年世卫宣布中国消灭了本土的脊灰。我有幸参与和见证了这一震憾人心的时刻。
顾方舟团队牢记初心,不辱使命,艰辛奋斗40年,闯出了用活苗消灭脊灰的中国之路。为发展中国家展示了成功的典范。顾方舟荣获全国消灭脊灰先进个人及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奖。
伴随建国70年的发展,生物所在建筑设备、管理科技及人才成果方面走在了国际先进行列。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不忘初心,共筑中国梦!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