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路上的青年卫士——青年岗位能手
科研及管理系统团支部——吴雅楠
吴雅楠自2011年投身疫苗研究领域,从北京协和医学院硕士阶段深耕细菌疫苗研发,到博士期间依托校级创新基金突破流感病毒与肺炎支原体协同致病机制,为转化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020年入职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后,她在科研创新与产业转化中展现出卓越的青年担当。
她通过动物样本多组学分析,锁定V-ATP酶亚基ATP6V1A作为混合感染重症化预警标志物,推动感染机制研究向临床应用延伸。在研究所重点项目《Vero细胞流感病毒裂解疫苗研制》中,她牵头攻克产业化核心瓶颈:组建工艺优化团队扎根生产车间,采用微载体动态培养系统,将H1N1、H3N2、BV毒株在Vero细胞中的血凝效价稳定提升,产量达疫苗生产标准;针对纯化工艺抗原损失难题,筛选分离技术使血凝素回收率显著提升;协同跨部门完成厂房调试整改,推动反向遗传学技术与Vero细胞培养工艺转化为临床申报材料。
面对注册申报时间压力,她重构3项关键质量控制标准,协调注册团队与国家药审中心预沟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落地,她以“昼夜轮替实验”的攻坚精神和跨学科协作能力,在疫苗研发全链条中实现技术突破,成为兼具科研深度与转化能力的青年科研骨干。
科研及管理系统团支部——林晓晨
林晓晨作为疫苗研发领域的青年骨干,自2018 年以来,在轮状病毒疫苗研发及转化应用中取得系列突破性成果。
他参与“灭活轮状病毒疫苗”研发,构建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全链条能力:2018年起参与临床前研究,成功推动该疫苗获得国家一类新药临床批件;2020年参与完成I期临床试验全部任务,系统评估疫苗在健康成人中的安全性与免疫原性;2023年持续推进II期临床研究,为疫苗产业化奠定关键基础。科研产出方面,他以第一作者在《Human Vaccines & Immunotherapeutics》发表轮状病毒疫苗研发综述,系统阐述多元技术路径;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发表SCI论文13篇,其中《Vaccine》期刊论文揭示母源抗体对灭活疫苗免疫原性的影响机制,《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论文建立新生儿恒河猴感染模型,为疫苗评价提供标准化动物模型。此外,参与研发的病毒分离与培养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相关成果为轮状病毒疫苗开发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在国际合作研究中,他参与证实LNP包裹的CpG佐剂可提升轮状病毒疫苗免疫效果,发现ML241通过抑制ERK 1/2激活阻断病毒增殖的新机制,为抗病毒药物开发提供思路。他以扎实的科研能力和全链条转化经验,在传染病防控领域展现青年担当,为推动新型疫苗临床应用贡献重要力量。
科研及管理系统团支部——栾宁
栾宁作为免疫学与疫苗研发领域的青年学术骨干,以副研究员职称深耕上呼吸道病毒及神经系统病毒疫苗开发,在基础研究与转化应用中展现出卓越的创新能力。
她聚焦肺部疾病治疗与新型疫苗佐剂研究,构建从动物模型到临床转化的全链条科研体系:发现弹性蛋白酶ShSP1与自抑制剂3-MA在肺纤维化、绿脓杆菌肺炎模型中的治疗潜力,相关成果为疾病药物开发奠定基础;证实新冠突变株 mRNA 疫苗在序贯免疫中可使变异株抗体滴度提升2-3个数量级,为疫苗接种策略提供依据;创新研发LNP包裹的CpG与QS21复合佐剂,使带状疱疹疫苗免疫效果超越国际主流疫苗Shingrix,推动佐剂技术突破。
科研攻坚中,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3项省部级项目,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8项课题,申请专利10 项(授权3项),以第一/ 通讯作者在《Emerg Microbes Infect》《Sci Bull》等权威期刊发表 SCI 论文 14 篇,2 篇入选 ESI 高被引论文。2022年获评卫健委副研究员职称,现任协和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牵头组建“新型疫苗佐剂研发”团队,为国家重大专项提供技术支撑,在传染病防控与疫苗转化中彰显青年科研担当。
科研及管理系统团支部——李倩倩
李倩倩致力于病毒性传染病疫苗产品研发及关键评价技术开发。以假病毒技术和免疫学为支撑,探索烈性病原体的感染机制、病毒变异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并基于此开发疫苗、单抗和抗病毒药物等。通过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标准的研究,助力新型疫苗的研发,推动基础科学的创新与转化。
针对新突发高致病性病毒株来源困难、安全风险高的难题,创新假病毒技术,构建全球最大的假病毒库,为快速开展病毒学研究及制品研发提供重要资源。
作为基因工程疫苗中心的学术带头人,主持多项创新疫苗研发工作,完善我所传染病疫苗布局。针对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的研发,已筛选获得具有稳定PreF构象的抗原设计,实现疫苗的高效表达和纯化制备,突破国外疫苗抗原突变体设计关键技术壁垒。
迄今,李倩倩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任务、国自然青年基金、医科院所级重点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包括Cell(2篇)、Nature(2篇)等权威期刊,其中6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文章,1篇论文入选ESI热点文章。获得授权发明专利7项,参与《实用诊断病毒学》、《疫苗创新技术》和《Pseudotyped Viruses》等中英文专著编写。
质量系统团支部——普学伟
普学伟于2014年11月参加工作,现任验证管理部验证管理员、设备管理员、现场执行组长。
自加入生物所后,他负责冷库、恒温室、物料库等设施设备及保温箱、冷藏车等的验证执行工作,累计新编写验证方案100余份、修113份,审核供应商设备验证文件300余份,完成设备再验证400余次、现场验证执行2300余次,以扎实的专业能力保障设备稳定运行。
在创新实践中,他针对验证痛点自主研发多项技术成果:设计专用铜块验证工具解决温度探头固定难题,开发固体均热块实现设备温度探头高效校准,改进隧道烘箱验证支架等设备,累计节省外购费用近百万元,并于2024年申报“基于温度验证校准系统开发的三套探头导热固定装置”实用新型专利。2024年,他参与生物所通过马来西亚PIC/S国际检查的筹备工作,为产品国际化奠定基础。
他先后荣获所职工劳动技能大赛优秀奖、优秀职工、创新项目奖等多项荣誉,在团队中保持积极协作精神,主动参与工会活动,以创新突破和责任担当诠释青年岗位能手的实践价值。
动物中心团支部——周亚楠
周亚楠自2020年6月加入生物所,始终坚守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P3、P4)科研一线,在新发突发传染病病原学研究、疫苗及药物评价领域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
新冠疫情暴发初期,他参与应急科研攻关,在P3实验室环境下完成多株新冠病毒的分离培养与全基因组测序分析,与团队一起系统开展多款新冠疫苗在灵长类动物及小鼠模型中的免疫原性与保护效果评价,为疫苗临床前研究提供关键数据支撑,助力疫苗紧急使用审批。
在高致病性病毒研究中,他突破技术壁垒,成功分离我国首株拉沙热病毒及猴痘病毒,填补了国内P4级病毒自主分离的空白。其分离的猴痘病毒株为国内检测方法开发和疫苗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在动物模型构建领域,他建立了恒河猴、普通小鼠及转基因小鼠的新冠病毒感染模型,深入分析病毒复制动态、病理变化及免疫反应特征;同时优化流感病毒、猴痘病毒、基孔肯雅病毒等多种病原体的动物模型,显著提升模型稳定性与可重复性,为药物研发提供标准化技术平台。
作为青年科研骨干,他严格遵循P4实验室生物安全规范,在高风险病原体研究中展现出严谨的科研态度与创新精神,以实际行动为我国重大传染病防控和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研究体系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动物中心团支部——李娜
李娜作为药物安全评价中心助理研究员,在科研创新与团队协作中展现出突出的青年担当,以扎实业绩为树鼩种质资源开发及药物评价领域贡献力量。
她深耕树鼩实验动物资源研究十年,主导参与树鼩种群标准化建立,参与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申请专利10余项,牵头编写6项树鼩团体标准及1项北京市地标,为树鼩模型标准化应用奠定基础。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的《树鼩种质资源与系列诊断试剂的创制及应用》项目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个人在树鼩实验动物新资源认定中发挥关键作用,推动树鼩在药物评价领域的转化应用,为部门争取10余项树鼩及药物评价技术服务项目。
在团务与工会工作中,她曾担任科研团支部宣传委员,高效完成智慧团建建档,组织青年大学习、陆军讲武堂参观等活动提升支部凝聚力;作为产业转化二工会委员,带领团队获广播操比赛团体二等奖,策划香格里拉主题培训、三八节踏青等活动,增强集体活力。此外,她连续获“安全生产先进个人”“安全先进工作者”称号,2017年获所团委诗词朗诵会三等奖,2023年获评“最美家庭”,以多维度业绩诠释青年岗位能手的责任担当。
设施系统团支部——朱毅
朱毅作为水、电设施综合保障维修技术人员,始终以“为生产科研保驾护航”为己任,在岗位上精益求精、创新突破,用专业技术为疫苗生产赋能。
他主要负责疫苗生产车间设施设备维修维护,面对GMP标准严苛要求,不仅能及时处理厂房跑冒滴漏等紧急故障,还在洁净厂房自检与外部检查前,高效协调维修时间、落实维修任务,以细致工作保障厂房有效运行。
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创新驱动”,针对生物发酵罐冷却系统效率低的问题,和团队一起完成工艺冷却系统制作调试,通过优化减压阀控制逻辑与冷却介质,缩短发酵罐冷却时间。
他注重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成果,以第一作者在《中国科技纵横》发表《浅析药厂受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管理》,提出安全管理新模式;以通讯作者在《流程工业》发表论文,深入探讨疫苗生产要素控制,作为第三完成人参与《一种生物发酵罐减压冷却系统》专利设计申报。
入职以来,他先后荣获所内“优秀共产党员”“安全生产先进个人”“劳动技能大赛”等多项荣誉。未来,他将以“匠心”护航疫苗生产,以“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平凡岗位践行青年岗位能手的使命担当。
生产系统团支部——刘兴康
刘兴康在疫苗生产与工艺转化领域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凭借扎实的技术积累和创新实践,成为生物制品产业化进程中的骨干力量。
他深耕疫苗后处理核心工艺,先后在生物制品多个科室承担分离纯化、灭活等原液制备关键工作,熟练掌握层析系统、隔离器等设备操作规范,完成多型疫苗生产工艺的产业化落地。在新冠疫苗研发与临床样品生产中,他负责二次纯化工艺优化,通过参数调试与流程改进提升纯化效率,为疫苗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作为多联多价疫苗产业转化项目成员,他负责新区生产设备的采购、验收及验证工作,从技术标准制定到现场执行全程参与,确保设备性能与GMP规范高度契合。
在技术体系建设中,他参与SOP编写与完善,将实践经验转化为标准化操作流程,为生产体系的规范化提供支撑。面对复杂工艺挑战时,他始终保持GMP规范执行的刚性,在高压生产环境中确保工艺稳定性与产品质量可控性,展现出突出的流程管理能力。作为共产党员,他将政治理论学习与业务实践结合,持续关注疫苗行业政策动态,在工艺优化中融入创新思维,形成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工作模式。
目前,他正聚焦百日咳疫苗工艺验证与临床生产,通过参数优化与设备调试推动工艺稳定性提升,以专业担当为疫苗产业化发展持续赋能。
动物中心团支部——陈昶旭
陈昶旭自2021年7月加入生物所,在生物制品质量检测领域深耕三年,以创新技术助力疫苗研发与质量管控。
入职初期,他通过生物所轮岗制度完成多岗位实践:2021年7-9月在生产管理处生物制品三室后处理小组学习疫苗灭活、纯化核心工艺,掌握从原液制备到成品分装的全流程质控要点;同年10月转岗质量检定室,系统学习《中国药典》生物制品规程,在细胞培养、外源因子检查等环节形成“操作零失误、记录零差错”的工作标准。
2021年12月调入产业转化处质量检测中心后,他承担分子生物学、动物学及理化检测技术重任:参与创建基于毛细管电泳、液质联用的mRNA完整性检测方法,提升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检测灵敏度与效率,相关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参与开发狂犬病毒膜蛋白糖基化表征技术,攻克批量化灭活疫苗糖基化检测难题,以第一作者在医学2区SCI期刊《Journal of Virology》发表成果,为病毒灭活疫苗糖基化修饰评价提供创新方案。
在日常质控工作中,他参与狂犬病毒灭活疫苗效力验证、四价流感疫苗血凝素测定等关键环节,其检测数据为疫苗有效性提供支撑,助力新疫苗快速研发。他以“质量高于一切”的理念,在疫苗安全保障与技术创新中展现青年担当,用专业能力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