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王麟教授受邀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开展戊型肝炎动物模型讲座
2025 年 4 月 17 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王麟教授应邀至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以下简称 “生物所”),以《戊型肝炎动物模型》为题开展专题学术讲座,深入探讨戊型肝炎病毒(HEV)致病机制研究与动物模型开发的关键技术突破,为疫苗评价及抗病毒药物研发提供重要技术支撑。生物所产业转化处副处长、全国医学灵长类研究中心主任和占龙研究员,国家昆明高等级生物安全灵长类动物实验中心副主任鲁帅尧研究员,药物安全评价中心副主任唐东红研究员等相关领域科研人员参加了交流讨论。
戊型肝炎是由 HEV 引发的全球性传染病。我国每年报告病例超 3 万例,孕妇及慢性肝病患者感染后重症率高达 20%-30% 。王麟教授系统阐释 HEV 分子流行病学特征、跨物种传播机制及免疫逃逸规律,以及动物模型在解析病毒生命周期、宿主免疫应答及药物靶点筛选中的核心作用,强调建立模拟人类临床特征的动物模型是突破 HEV 疫苗和药物研发瓶颈的前提。讲座中,王教授重点展示了其团队在大鼠、沙鼠、兔等戊型肝炎动物模型构建中的研究进展,包括模拟病毒感染过程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戊型肝炎动物模型构建优化过程中的挑战及解决方案、通过病毒适应性传代和 LNP 递送病毒基因组 RNA 技术等动物模型制备的创新突破成果,为揭示病毒感染与宿主互作机制、探索病原体传播途径和药物评价提供了重要工具。
作为我国疫苗研发和传染病防控的国家级平台,生物所长期致力于动物模型技术的开发与应用。21 世纪初,生物所科研团队就成功构建了国内首个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2015 年建立了肠道病毒 71 型(EV71)感染小鼠模型,并在结核分枝杆菌动物模型构建、新发突发传染病动物模型研究等方面取得系列进展,为病原体致病机理研究、疫苗和药物的评价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王麟教授的讲座进一步深化了生物所科研团队对HEV动物模型技术的理解,为其未来研究方向注入新思路。
此次讲座为生物所科研人员创造宝贵学习交流契机,拓宽了大家在实验动物模型构建领域的视野,激发了相关科研探索热情。未来,生物所将依托此类高水平学术交流,加快推动动物模型构建的创新研究,促进技术标准化和智能化。同时,加速引进前沿技术人才,强化动物模型支撑平台体系建设,拓展转化应用场景。通过这些举措,进一步提升在疾病机制解析、高通量药物筛选和疫苗评价等领域的应用效能,助力生物所科研和产业转化迈向新高度。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