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泰生物计提4亿损失后,警惕新冠疫苗变成负资产
导读:康泰生物是第一个,但不会是最后一个。
新冠疫苗研发,就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药企要想跑赢,除了技术因素,还要有几分运气。
对于技术或运气不占优势的药企来说,冒然跟进新冠疫苗研发,等待你的或许不是大赚,而是血亏的局面。
这方面,康泰生物很有发言权。在新冠疫苗领域,康泰生物绝对是入局最早的选手,并且多个技术路线共同推进:
不仅快速跟进灭活疫苗研发,还引进了阿斯利康的腺病毒载体疫苗,并与艾棣维欣合作研发DNA疫苗。
目前,公司唯一进入商业化阶段的是灭活疫苗。遗憾的是,灭活疫苗却成了公司的“累赘”。
7月24日,康泰生物发布公告表示,随着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公司新冠疫苗销量快速下滑,所以将新冠疫苗相关研发支出及物料产品进行资产减值准备:
累计金额达5.55亿元。受该减值事项影响,康泰生物净利润大幅下滑70.29-61.37%。
新冠疫苗成为“负资产”, 康泰生物是第一个,但不会是最后一个。
/ 01 /
国内外疫苗需求减少,
计提4亿损失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疫苗的贡献大家有目共睹。那些研发速度居前的药企,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尤其科兴疫苗的造富神话,广为流传。
但眼下,疫苗生意似乎急转而下。曾积极布局新冠疫苗研发的康泰生物,似乎对后续新冠疫苗销售相对悲观。
可以看到,康泰生物的新冠疫苗已经快速“遇冷”。根据公告,公司表示二季度以来国内外新冠疫苗接种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新冠疫苗需求量下降较快,公司新冠疫苗销量快速下滑。
这也不难理解。截至7月22日,我国疫苗接种总人数达到12.98亿人,普及率已相当高。
而出海虽还有空间,但康泰生物疫苗的海外III期临床尚未完成。公司表示,因俄乌战争的影响导致在乌克兰III期临床数据揭盲延后,后续销售具有较大不确定性。
综合因素导致,新冠疫苗成了康泰生物的“负资产”。一方面,公司对新冠疫苗的库存商品、半成品以及4月份之前的研发开支进行减值,总金额高达4.14亿元。
另一方面,公司对二季度发生的研发开支,直接进行费用化处理。正常情况下,研发费用可以进行资本化,“摊销”至后续月份、年份,最终起到平滑业绩的作用。
但很显然,随着预期发生变化,康泰生物对新冠疫苗已不抱过高期望,索性将研发费用在这一季度全部体现,金额为1.4亿元。
最终算下来,共计5.54亿元。这直接导致康泰生物上半年净利润“大变脸”,大幅下滑70.29%-61.37%。
某种程度上,康泰生物打响了新冠疫苗暴雷的第一枪。
/ 02 /
病毒不断变异,
压力最大的是灭活疫苗
当然,并非所有疫苗玩家,都会像康泰生物一样完全丧失机会。
康泰生物新冠疫苗需求之所以大幅下降,与全球疫苗接种率大幅提升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吃了“灭活”这一技术路线的亏。
虽然全球疫苗接种率已经较高,但需求仍然存在。原因在于两点:
其一,海外接种率仍有待提高。即便是疫苗供应最充足的美国,接种率还有提升空间,更不用说其他亚非拉国家。也正因此,市场对于前不久获批上市的诺瓦瓦克斯新冠疫苗,依然有所期待;
其二,持续的加强针需求。新冠病毒不断变异,突破疫苗接种防线。这也需要我们继续接种疫苗,以起到更好的保护效果。不久前,便有消息表示美国将推动第四针新冠疫苗的接种。
国内方面也是如此,尽管疫苗普及率已经非常高,但加强针的需求同样存在。目前,我国第三针加强针尚未完成普及,加强免疫接种率为71.7%;另外,未来国内或许也会如美国一样,推进第四针疫苗接种。
只不过,面对看得见的需求,灭活疫苗却没有太大机会了。原因在于,针对奥密克戎,灭活新冠疫苗战斗力太弱。
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显示,无论是接种两针复必泰、两针科兴灭活疫苗还是三针科兴灭活疫苗,受试者血液中和抗体针对奥密克戎毒株中和效力均较弱,难以提供有效的保护。
而通过异源加强免疫,即完成基础疫苗接种后,采用不同技术路线的疫苗进行加强免疫接种,则可以提高中和抗体滴度。
张文宏团队此前发表的论文也指出,在两针灭活疫苗后,接种不同种类的加强针可以提供更好的保护效果。
因此,加强针的选择不再仅限于灭活疫苗。国内对未来新冠病毒疫苗加强免疫接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异源加强针被纳入其中,不少地方已经将重组蛋白疫苗当作加强针的新选择。
也就是说,面对变种毒株不能提供较好的保护效果,这是灭活疫苗逐渐退出全球舞台的根本原因。这也是康泰生物新冠疫苗销量快速下滑的根源。
当然,康泰生物还有DNA疫苗在研,只不过尚在1期临床,距离问世还有时日,能否抓住最后的加强针需求,还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至于其它技术路线的疫苗玩家,若能在保证研发速度的同时,用扎实的数据证明自己,依然还有机会。
/ 03 /
阶段红利过后,
技术突破才是关键
不管怎么说,相比此前,新冠疫苗这门生意的前景在变差是不争的事实。
回到商业逻辑层面,新冠疫苗加强针同样需要讲究量价逻辑。虽然疫苗需求量还在,但随着入场玩家的增多,疫苗定价一降再降,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
我们可以简单测算一下。此前医保局负责人在采访时谈到,国内新冠灭活疫苗定价每剂低于20元。而根据科兴生物财报分析,2021年科兴生物生产成本4.4亿美元,按照目前汇率约合人民币29.5亿元。
科兴疫苗去年销量为25亿剂左右,在不计算研发成本的情况下,单剂灭活疫苗成本在1元左右。算下来,即便以10元的价格进行计算,单剂利润已经由当初的50元左右下降到9元。
没办法,这是由供给决定的。过去,由于新冠疫苗的稀缺性,让科兴疫苗等进度领先的玩家年赚800亿。但如今,国内已有近10款疫苗获批上市,还有一众玩家在赶来的路上。
康泰生物、科兴疫苗等例子已经提醒我们,尽管新冠凶猛,但疫情带来的终究是阶段性红利、非经常性收益。
从这个角度出发,未来对于新冠疫苗玩家的关注,核心点不应是疫苗带来的利润,而是公司通过新冠疫苗取得的技术突破。
目前看,国内入场玩家较多,涉及的技术路线也较多,重组蛋白疫苗、灭活疫苗、mRNA疫苗多个技术路径的新冠疫苗相继登场。
其中,较有前景的重组蛋白疫苗、mRNA疫苗等领域,都有诸多实力玩家涌现。对于这类玩家来说,新冠疫苗更像是一块试金石,同时也是一个向外界展示其实力的窗口。
虽然它们不能像科兴一样吃到时代红利,但技术的突破依然能为公司、为行业带来长期价值。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