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于人类健康事业

共创人类健康财富

行业资讯

  • 2021-07-27

    2021-07-27 近日,俄罗斯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公益监督局所属“矢量”病毒学与生物技术国家科学中心叶卡捷琳堡分部代理所长亚历山大•谢苗诺夫表示,与艾滋病毒或乙肝病毒不同,冠状病毒不属于可嵌入人类基因组的病毒,它们根本没有编码蛋白质的基因来切割人类DNA,并将病毒嵌入染色体;冠状病毒在不断变异,并且突变过程正朝着增加传染性的方向发展,每一个变异毒株都比之前的更具传染性和攻击性,这就是自然选择的规律。 谢苗诺夫称,冠状病毒的代表,即冠状病毒科,不具有与人类基因组相结合以及对其进行人工干预的必要结构。自然界确实存在着可以插入人类基因组的病毒,比如科学家们早
    查看更多
  • 2021-07-27

    2021-07-27 全球疫情仍在流行,突变株的传播也在增加,加快现有获批疫苗接种的同时,更多潜在疫苗选择将有助于更好控制疫情。   近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了新冠候选疫苗NVX-CoV2373在英国开展的3期临床数据。在成人受试者中,NVX-CoV2373疫苗的两剂方案预防89.7%的有症状感染,而且对B.1.1.7突变株(α突变株,最早在英国被发现)显示出了高效的保护。值得注意的是,这项试验也是在B.1.1.7突变株开始更广泛传播的时期启动的。      截图来源: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查看更多
  • 2021-07-27

    2021-07-27 猴B疱疹病毒(BV)是猕猴体内的一种地方性α疱疹病毒,通常通过直接接触和交换身体分泌物水平传播,就像人类的单纯疱疹病毒一样。BV在其天然猕猴宿主中并不明显,但当人感染该病毒时,患者会出现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导致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或死亡。   自从1932年发现该病毒以来,约有60例额外的致病性人畜共患BV感染病例零星发生,人畜共患BV感染的病死率为70%–80%。尽管二次传播的风险似乎很小,但之前已经记录了一例人与人之间的疱疹病毒传播。人畜共患BV感染主要涉及北美的灵长类动物兽医、动物护理人员或实验室研究人员。在2021年之前,中
    查看更多
  • 2021-07-27

    2021-07-27 顶尖学术期刊《细胞》最新一期正式发表的研究论文中,一支中国科研团队展示了新冠病毒“转录复制复合体”(RTC)关键状态的冷冻电镜(cryo-EM)三维结构,揭示病毒mRNA如何进行加帽(capping)和复制矫正(proofreading)的分子机制。钟南山院士评论说,对这一机制展开的深入研究,将为今后发展广谱、高效的抗冠状病毒药物提供关键的科学信息。      “mRNA的加帽和复制矫正,在新冠病毒的复制和转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人员在论文摘要中强调。简单来说,加帽指的是在病毒mRNA前端加上一
    查看更多
  • 2021-07-27

    2021-07-27 做过核酸检测的人对鼻咽拭子大概早已不陌生。为了筛查和确认是否感染新冠病毒,一种常见的方法是从鼻咽部(鼻子和喉咙)采集样本,然后检测其中是否存在来自病毒的核酸。这是因为,在人体遭遇新冠病毒时,鼻咽部往往是首当其冲的部位,在疾病早期就可以反映出病毒的存在。 近日,顶尖学术期刊《细胞》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全面描述了感染新冠病毒后的鼻咽部反应。研究人员发现,疾病早期用鼻咽拭子采集的样本还能为疾病的后期发展提供重要的线索,有助于确定哪些感染者会发展为严重疾病,哪些感染者则只有轻度或无症状。 “为什么有些人会病得格外严重,一直是新冠病毒令人费解的难题之一。
    查看更多
  • 2021-07-27

    2021-07-27 本期文章:《自然—神经科学》:Online/在线发表 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Armin Raznahan课题组揭示X染色体对人类神经解剖学变异的影响。相关论文于2021年7月22日在线发表在《自然—神经科学》杂志上。 据研究人员介绍,长期以来,人们假设X染色体对大脑有不成比例的影响,因为它富含在大脑中表达的基因,并与智力障碍有关。 通过对英国生物库中32256名个体的X染色体对人脑解剖的影响(XIs)进行分区遗传性分析,研究人员验证了这一假说。研究人员首先建立了X染色体对脑解剖学影响的剂量补偿证据:反映出男性的X染色体比
    查看更多
  • 2021-07-27

    2021-07-27 疟疾侵入红细胞,这是其生命周期的关键阶段。图片来源:WEHI/Diana Hansen课题组 为什么有些人感染了疟疾寄生虫后会患上严重疾病,而另一些人却无症状地携带这种感染?近日,研究人员可能已经找到了答案。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使用大规模细胞计数技术(一种深入分析单个细胞特征的方法)和机器学习,在感染疟原虫的人身上发现了与有症状或无症状感染相关的“免疫信号”。这一发现揭示了免疫T细胞在预防疟疾方面的一个意想不到的作用,有助于改善急需的疟疾疫苗的开发。 这项研究发表在JCI Insight上,由澳大利亚医学研究机构WEHI的Lisa
    查看更多
  • 2021-07-26

    2021-07-26 近日最初在印度发现的Delta(B.1.617.2)变种已经成为很多国家流行的主要病毒变种。我们已经知道,很多变种能够让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的效果降低。不过,人体的免疫反应包括两个部分,除了中和抗体,能够消灭受到病毒感染的细胞的T细胞免疫反应也非常重要。 然而,近日在《细胞》子刊Cell Host & Microbe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有些新冠变体携带的基因突变,能够让新冠病毒逃避特定细胞免疫反应,而这一类型的细胞免疫反应在东亚和东南亚人群中尤为常见,让这些人群可能更容易受到携带这些基因突变的新冠变体感染。 在这项研究中,日本熊本大学(Kumamoto
    查看更多
  • 2021-07-26

    2021-07-26 幽门螺杆菌(H.pylori)存在于人体胃幽门部位,是最常见的细菌病原体之一,同时也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 作为消化界的“网红细菌”,幽门螺旋菌可谓家喻户晓,2005年,发现它的两位医生马歇尔与沃伦摘取了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的桂冠,并将它讳莫如深的“行凶方式”昭示天下。此后的十多年间,经过无数次的调查取证,人们发现幽门螺杆菌不仅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还与多种人体自身免疫性疾病“哮喘、狼疮、炎症性肠病和嗜酸细胞性食管炎等”都存在相关性。 近日,来自瑞士洛桑大学的Do
    查看更多
  • 2021-07-26

    2021-07-26 近日,两个小组公布了计算机科学家、生物学家和物理学家多年工作的成果:先进的建模程序,可以预测蛋白质和一些分子复合物的精确三维原子结构。其中一个研究小组报告说,他们已经使用最新开发的人工智能(AI)程序解决了35万种来自人类和20种模式生物的蛋白质结构——如大肠杆菌、酵母和果蝇。未来几个月里,他们计划将所有已编目的蛋白质列入模型蛋白质名单,大约有1亿个分子。 “这是相当惊人的。” 美国马里兰大学蛋白质折叠专家John Moult说,他每两年举办一次名为“关键的蛋白质结构预测方法”(CASP)的比
    查看更多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