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1
2021-06-01 5月31日0时至24时,我省无新增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 截至5月31日24时,我省现有确诊病例16例(境外输入12例,本土4例),无症状感染者4例(境外输入2例,本土2例),均在定点医疗机构隔离治疗和医学观察。查看更多 -
2021-06-01
2021-06-01 5月28日,中国疾控中心在官网发布了我国新冠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监测情况,截至4月30日,共2.65亿剂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报告预防接种不良反应31434例,报告发生率11.86/10万剂次,报告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0.01%,安全性良好。 其中,一般反应2.61万例,占总不良反应的82.96%,主要是头晕、乏力和恶心等主观症状;异常反应5356例,占总不良反应的17.04%,主要包括过敏性皮疹、血管性水肿等,但通常不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严重病例188例,发生概率低于万分之一。总体而言,我国新冠病毒疫苗的一般反应、异常反应发生率普遍低于我国其他各类疫苗的平均报告水平,接种收查看更多 -
2021-06-01
2021-06-01 新冠疫苗接种已经在全球各地广泛展开,而对于接种了新冠疫苗的人们来说,它能够提供的免疫保护能够持续多久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目前,疫苗接种者的随访时间仍然较短,不过,从曾经受到新冠病毒感染的康复患者中,我们也能够找到免疫力持久性的线索。日前,《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真实世界研究带来了好消息,受到新冠病毒感染后康复的患者,体内产生的免疫力可能持续至少一年。 免疫力的持久性包含着多个方面,目前的研究显示,疫苗接种或者新冠病毒感染激发的中和抗体水平能够维持大约几个月的时间,然后会逐渐下降。不过,人体的免疫反应还包括激发能查看更多 -
2021-06-01
2021-06-01 今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将使用希腊字母来标识重要的新冠突变病毒株。这些标签更容易读写,也更容易记忆。 此前,对新冠突变病毒株有不同的科学命名,它们携带着病毒谱系的重要信息,以后也将被继续使用。然而,这些科学命名通常比较难读或者难于记忆,也容易写错。因此,人们经常会用病毒最先发现的地点来描述突变株,这会导致污名化和歧视的产生。为了防止这个问题并且简化与公众的交流,WHO鼓励各国政府、媒体以及其它人采纳这些新的标签。 WHO公布的值得关注的新冠突变病毒株(VOC)和待观察突变株(VOI)的命名如下。 参考资料: [1] Tracking查看更多 -
2021-06-01
2021-06-01 自从我们的祖先在千百万年前感染了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es)以来,一类被称为“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ERV)”的病毒就潜伏在我们的基因组中。虽然在进化过程中HERV失去了复制和感染的能力,却成为了我们基因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病毒片段会对人类产生什么影响,与人类的疾病有什么关系,很早就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但过去由于技术手段有限,人们并不清楚。 近日,科学家们利用先进的技术,首次成功地证明了一组HERV激活后,会对人脑发育产生负面影响。研究结果发表在权威学术期刊Cell Stem Cell上。 研究人员指出,神经退行查看更多 -
2021-06-01
2021-06-01 近日,来自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MGH)的研究人员在《细胞》旗下的Cell Reports上发表了一篇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有关的研究,揭开了困扰多年的谜团:影响阿尔茨海默病的关键蛋白——β淀粉样蛋白(Aβ,amyloid beta),到底是如何在大脑神经元的轴突以及与神经连接相关的结构中形成的。研究人员发现,通过阻断一种叫做“sigma-1受体(S1R)”的关键蛋白,能够减少β 淀粉样蛋白的形成。研究人员有望基于此结果开发阿尔茨海默病新疗法,查看更多 -
2021-06-01
2021-06-01 神经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由于它与正常的脑组织无明显界限,难以完全切除,因此对放化疗不甚敏感,极易复发,且目前尚无有效的应对方案。 为解决这一难题,科学家们试图通过治疗性疫苗或免疫疗法,找到利用免疫系统对抗神经胶质瘤的创新治疗方案,让无药可医的癌症患者尽快受益。 近日,德国癌症研究中心(DKFZ)、弗莱堡大学医学中心、海德堡大学曼海姆医学院等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共同合作,在顶尖学术期刊《Nature Cancer》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Tryptophan metabolism drives dynamic immunosuppressiv查看更多 -
2021-06-01
2021-06-01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邵一鸣31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目前我国使用的新冠疫苗,分为3种类型: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不同的技术路线的疫苗,在疫苗组分、生产工艺、免疫机理和免疫程序等方面有所不同,各有特点。 我国灭活疫苗是先将新冠病毒在细胞培养扩增,再予以灭活及验证,最后经纯化提取制备而成。该类疫苗的成分与结构与天然病毒最接近(含所有病毒抗原),能产生较广谱的免疫反应。疫苗的生产工艺成熟、质量稳定,副反应较少,2至8度存储,方便运输和使用。疫苗采用两针接种,第一针激发免疫系统产生记忆细胞,第二针诱导更强的抗病毒免疫记忆反应。 我国腺查看更多 -
2021-06-01
2021-06-01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二级巡视员崔钢31日表示,根据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结合供应实际和工作安排,我国目前正在按照梯次推进、突出重点、知情同意自愿和免费接种的原则分步骤对各类人群进行接种,并按照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技术方案,对近期的接种工作进行了统筹安排。 6月10日—6月30日期间,主要针对已经接种过1剂次疫苗的人群集中开展第二剂次接种。同时,对因为出国等紧急原因需要接种疫苗的人群继续接种第一剂次疫苗。7月起将继续全面推进第一剂次和第二剂次疫苗的接种,安全、有力、有序做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针对群众担心的新冠病毒疫苗开始收费的问题,崔钢建议大家,一查看更多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