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2-11
近日,浙江农林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刘兴泉教授团队在《危险材料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过去100多年来全球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纵向趋势监测及其进化和传播机制解析》的学术论文。该论文探究了100多年来全球食源性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耐药基因的进化的驱动因素及传播机制。 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的耐药基因数量随时间、抗生素消耗和人类发展指数增加显示出显著的上升趋势。(课题组供图) 论文通讯作者刘兴泉告诉《中国科学报》,在对过去100多年来全球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纵向趋势监测及其进化和传播机制解析的基础上,研究团队利用了一种机器学习算法成功预测了全球陆地范围内金黄查看更多 -
2023-12-11
·“经典CRISPER/Cas9的监管批准为下一代基因组编辑技术奠定了基础。” ·镰状细胞病是一种由遗传突变引起的疾病,异常的血红蛋白使患者的红细胞变得容易连接在一起,将红细胞从正常的柔性圆形转变成坚硬的月牙形,犹如镰刀状。这些畸形细胞会堵塞血管,导致血管闭塞、损伤血管壁,造成威胁生命的血栓。 当地时间12月8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宣布,批准CRISPR/Cas9基因编辑疗法Casgevy(通用名exagamglogene autotemcel,简称exa-cel)上市,用于治疗镰状细胞病(SCD)。 基因编辑是一种新兴的、能够比较精确地对生物体基因组特定目标基因进行修饰的基因工查看更多 -
2023-12-08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奈瑟氏球菌(简称脑膜炎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由于疾病早期阶段识别和诊断缺乏特异性,疾病进展后的病死率较高。接种脑膜炎球菌疫苗是群体预防和控制感染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 为引导企业科学研发脑膜炎球菌疫苗,科学制定临床试验技术标准,合理开展脑膜炎球菌疫苗试验,我中心组织起草了《脑膜炎球菌疫苗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经中心内部讨论,形成了对外征求意见稿。 我们诚挚地欢迎社会各界对征求意见稿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给我们,以便后续完善。征求意见时限为自发布之日起1个月。 您的反馈意见请发到以下联系人的邮箱:查看更多 -
2023-12-08
本期文章:《自然》:Online/在线发表 日本京都大学Yasuhiro Takashima等研究人员合作发现,来自人类多能干细胞的下胚层调控外胚层发育。这一研究成果于2023年12月5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 研究人员报告了利用遗传和非遗传方法,从初始人类多能干细胞(hPSC)中生成真正的下胚层(nHyC)。众所周知,其可产生胚胎发育所必需的两个胚外组织之一。nHyC自发地与初始hPSC组装在一起,形成一个具有类似羊膜腔的三维双层结构(bilaminoid)。在有第二种胚外组织(滋养层)的额外初始hPSC衍生类似物存在的情况下,bilaminoid形成的效率从20%提高到40%,查看更多 -
2023-12-08
科技日报北京12月6日电 (记者张佳欣)美国杜克大学领导的一个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方法,可扩大CRISPR技术的覆盖范围。最初的CRISPR系统只能靶向人类基因组的12.5%,而新方法使CRISPR技术能够准确靶向几乎所有人类基因,使人们通过基因组工程潜在地靶向和治疗更广泛的疾病成为可能。论文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 在之前的研究中,杜克大学研究团队发现并设计了新的Cas9酶,包括Sc++酶,这一变化使他们能够编辑近50%的DNA序列。与此同时,哈佛大学团队设计出了一种独立变体,名为SpRY酶。由于这两种系统都有缺点,研究团队决定将两者的优势结合在一起,开发出一种SpRY-Sc++-Cas9查看更多 -
2023-12-08
DNA碱基编辑(示意图) 人工智能工具的试验和两年一次的筛查有望帮助人们更早地发现肺癌。图片来源:《自然·医学》 《自然·医学》杂志7日发布了由业内顶尖专家评选出的2024年有望改变医学的11个临床试验。 这篇新闻特写表示,无人能够预测2024年生物医学领域到底会诞生什么,但可以让这些专家告诉人们:有哪些正在进行的试验,可能在明年产生重大影响。 两种AI算法尤为抢眼 关于人工智能(AI)已有很多炒作,但AI工具却很少开展临床前瞻性研究,这一点其实必不可少——因为我们需要知道当AI的预测与人类医生的判断相左时,究竟该怎么办?事实上,医生可能不会经常改变主意,但他们会因此变得更谨慎。 MAR查看更多 -
2023-12-07
科技日报北京12月6日电 (记者张佳欣)据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化学》杂志上的论文,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和瑞士弗里堡大学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在使用合成材料合成人造细胞方面实现突破。这些细胞通过一种被称为生物催化聚合诱导自组装(BioPISA)的过程制造,代表了合成生物学领域的重大进步。 人造细胞是模仿活细胞特性的微观结构。它们是促进化学反应和分子系统工程的重要微反应器,是合成生物学途径的宿主,也是研究生命起源的重要工具。 该团队开发了一种酶促合成的聚合物微胶囊,并使用它们来包裹细菌细胞的可溶性内容物(即胞质溶胶),从而创造出能够在内部产生一系列蛋白质的人造细胞,包括荧光蛋白、制造细胞骨架样结构查看更多 -
2023-12-07
超声波的“空化”效应使药物分子进入皮肤(艺术图)。图片来源:达西·邓恩/牛津大学 科技日报北京12月5日电 (记者张梦然)英国牛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研究人员正在探索一种通过超声波无痛、无针注射疫苗的新方法。他们于12月4日至8日举办的2023年悉尼声学大会分享了这一前景广阔的技术的最新进展。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数据,约1/4的成年人和2/3的儿童对针头有强烈的恐惧。而疫苗通常都是通过注射接种的,是否愿意接种疫苗是保障公共健康的重要因素。 新方法依赖于一种称为“空化”的声学效应,即响应声波而形成和破裂的气泡。研究目标是通过3种主要方式利用这些泡沫破裂产生的集中爆发的机械能。首查看更多 -
2023-12-06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WHO,以下简称世卫组织)正式发布《世界疟疾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约有2.49亿例疟疾病例,比2021年增加500万例,比2019年新冠疫情暴发前的流行水平高出1600万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报告》还首次专门用一章的内容,深度探讨气候变化与疟疾之间的联系。《报告》明确指出,气候变化已对疟疾传播和疾病负担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对此,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表示:“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当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可持续、有韧性的疟疾防控措施。” 《报告》强调全球需要加大投入,开发新的病媒控制方法、疫苗、诊断和抗疟药物,以加查看更多 -
2023-12-06
科技日报北京12月5日电 (记者张梦然)人们通常认为,疾病是由异物(细菌或病毒)入侵人体引起的,但影响人类的数百种疾病,其实是由细胞蛋白质生成错误引起的。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领导的团队最近利用尖端技术,破解了基于碳水化合物的代码,该代码控制某些蛋白质的正常形状,而正常的蛋白质形状才能使人体保持健康。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分子细胞》杂志上。 科学家曾认为,控制生命的唯一密码是DNA,但近几十年来,人们认识到还有其他代码在起作用,特别是在构建复杂折叠的分泌蛋白方面,这些蛋白在人类细胞的蛋白质工厂内质网(蛋白质折叠开始的地方)中产生。大约7000种不同的蛋白质(占人体所有蛋白质的1/3)在内质查看更多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