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于人类健康事业

共创人类健康财富

行业资讯

  • 2021-12-03

    2021-12-03 中新社香港12月2日电 (记者 韩星童)香港中文大学(中大)12月2日公布,中大医学院与香港大学(港大)医学院联合研究发现,一种名为青春双歧杆菌的细菌可提高新冠疫苗成效,增强保护力。 研究团队于今年4月至8月期间共招募138名成年人士参与研究。参与者年龄介乎18岁至67岁,均已接种两剂新冠疫苗,他们于接种疫苗前及接种第二剂疫苗后一个月分别提供血液及粪便样本进行分析,以量度抗体水平及肠道微生态。 研究发现,缺乏青春双歧杆菌的人士,接种科兴疫苗后的抗体未能达到预期水平,而接种复必泰人士若缺乏青春双歧杆菌及另一种细菌,同样会出现较低的抗体水平。此研究结果意味着通过补充青春双歧杆
    查看更多
  • 2021-12-03

    2021-12-03 科技日报北京12月2日电 (实习记者张佳欣)半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一直在寻找解决“蛋白质折叠问题”的方法。这是生物学领域的一项重大挑战,难倒了几代科学家。但现在,人工智能(AI)解决了这一问题。据《自然》杂志1日发表的论文,包括美国华盛顿大学、伦斯勒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内的研究小组描述了一种升级的阿尔法折叠系统,该系统由深度思维(DeepMind)公司开发,会“构想”出具有稳定结构的新蛋白质。 研究人员表示,这是AI网络在解决生物学领域最大的挑战之一——根据氨基酸序列确定蛋白质三维(3D)结构方面取得的巨大飞跃,是生命科学和医学的福音,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细胞基本结
    查看更多
  • 2021-12-03

    2021-12-03 科技日报北京12月2日电 (记者张梦然)据英国《自然》杂志2日发表的一项研究,科学家用人多能干细胞建立了一个模型,可用来研究人类胚胎植入子宫的过程。人胚状体(blastoid)是模拟早期人类胚胎的结构,在研究中能准确再现人类胚胎早期发育的关键阶段,包括黏附在体外子宫细胞上。该模型或有助于推进我们对人类发育早期阶段的认识,以及开发不孕不育的治疗方法或避孕药。 在受精后的一周内,人类胚胎会形成名为胚泡的细胞团,胚泡会植入子宫壁。准确模拟这一发育阶段的模型能支持对胚胎植入和早期发育的研究。利用干细胞构建胚泡的类似物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方法,但此前的尝试遇到了瓶颈,比如会形成与胚泡不
    查看更多
  • 2021-12-02

    2021-12-02 11月25日,南非报告发现新冠病毒突变毒株B.1.1.529,26日,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命名为“奥密克戎”。该毒株问世后,全球各国迅速开启“一级戒备”,美、英等国第一时间向相关地区发布旅行禁令,以色列甚至进入“封国”状态,全面禁止外国游客入境。 “奥密克戎”为何如此可怕?其传播速度有多快?诸多变异究竟意味着什么?能否突破疫苗防护?感染症状是否较轻?科技日报记者深度调研上述问题,希望找到更直接的证据,解开被无数传言笼罩的“奥密克戎”之谜。 传播速度有多快? 南非流行病应对与创新中心主任图里奥·德·奥利维拉称,“奥密克戎”似乎传播得非常快,两周时间即成为南非的主要流行毒株,其中
    查看更多
  • 2021-12-02

    2021-12-02 新华社渥太华12月1日电(记者李保东)加拿大环境和气候变化部1日发布消息说,加拿大在3只野生白尾鹿样本中检测出新冠病毒。这是加拿大首次发现野生动物感染新冠病毒。 这3只白尾鹿生活在加拿大魁北克省埃斯特里地区,检测样本采集于11月6日至8日,当时它们没有任何感染新冠病毒的症状,但11月29日的检测结果显示它们已感染新冠病毒。 加拿大环境和气候变化部说,在本国境内的野生动物体内发现新冠病毒,表明有必要继续对野生动物进行新冠病毒监测。该部还说,美国有研究报告显示,有证据表明新冠病毒从人传染给了野生白尾鹿,随后该病毒在鹿群中传播,但尚未发现新冠病毒从鹿传染给人。 去年以来,全球各
    查看更多
  • 2021-12-01

    2021-12-01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世界约有2.4亿人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HBV)。这种病毒不仅会影响肝脏细胞的染色体,甚至可能导致肝细胞癌。 最近,《自然-通讯》的一项研究发现HBV悄悄促进癌细胞生长和存活的线索,这些病毒会在肿瘤发育早期将自身DNA整合到肝细胞中,促成肝细胞增殖异常。这种对正常细胞DNA的破坏行为,最早可能在癌症确诊21年前就发生了。 研究者从全基因组泛癌分析计划的样本库中获取了296份肝细胞癌样本数据。通过与正常的血液样本比较,他们发现51份肿瘤样本出现了HBV的DNA,所有的病毒整合事件发生了148次。 分析结果显示,病毒DNA的整合是随机的,可以发生在任何
    查看更多
  • 2021-12-01

    2021-12-01 科技日报讯 (记者赵汉斌)了解新冠肺炎发生过程中的免疫病理学特征,对新冠肺炎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11月22日,科技日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了解到,该所的一项研究,发现了新冠肺炎老年猕猴模型炎症反应延迟暴发的免疫病理学机制,或将为新冠肺炎患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该研究成果近期已发表在国际期刊《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上。 免疫系统过度应答被认为是新冠肺炎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而灵长类动物为动态研究新冠肺炎病理学机制提供了良好模型。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郑永唐研究员学科组先前研究发现新冠病毒感染中国猕猴后,表现出与人类患者相似的病理特征。但不同于年轻猕猴免疫反应迅速
    查看更多
  • 2021-12-01

    2021-12-01 本期文章:《自然—免疫学》:Online/在线发表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Kim L. Good-Jacobson研究组发现,靶向B细胞中的BMI-1可恢复有效的体液免疫反应并控制慢性病毒感染。这一研究成果于2021年11月29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免疫学》上。 研究人员发现,在小鼠中靶向表观遗传修饰蛋白BMI-1能改善对慢性淋巴细胞性脉络膜炎病毒的体液反应。与急性感染相比,BMI-1在慢性病毒感染中被生发中心B细胞上调,与可及性染色质景观的变化相关。B细胞本身的Bmi1缺失加速了病毒的清除,减少了脾脏肿大,并恢复了脾脏结构。Bmi1的缺失恢复了B细胞中c-Myc的
    查看更多
  • 2021-12-01

    2021-12-01 新华社南京12月1日电(记者陈席元)近日,东南大学师生团队成功将该校校训“止于至善”存入一段DNA序列,实现了DNA存储技术的新突破。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上。 据东南大学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宏教授介绍,大数据时代对更大容量、更快速度的数据存储形式提出了更高要求,DNA存储技术就是将生物DNA分子进行编码,从而在DNA序列上存储信息。 “目前,国外DNA存储技术路线多使用市面上成熟的技术和产品,DNA的合成与测序两个环节是分开的,需要大型仪器设备,操作相对复杂。”刘宏告诉记者,“我们团队立足自主开发,实现了DNA合成与测序环节的一体化,仪器设备也实
    查看更多
  • 2021-12-01

    2021-12-01 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于11月30日宣布成功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新冠变异病毒奥密克戎毒株。 这是亚洲首个研究团队成功分离和培养奥密克戎毒株,分离出来的毒株将可用于开发和生产灭活全病毒疫苗。 据了解,该毒株的分离和培养都是在香港大学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P3 laboratory)严格按照操作规范下进行,研究团队正在对该病毒株进行进一步的分离与培养,以得到更大量的毒株用于后续实验。培养出来的病毒将用于动物模型,以评估其传播性、免疫逃逸性和致病性。团队也在积极探讨合作开发和生产灭活全病毒疫苗的各种可能。 这项研究的负责人香港大学医学院微生物系讲座教授袁国勇说,“我们立刻认识到奥密克戎
    查看更多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