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于人类健康事业

共创人类健康财富

图情资讯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 2022-09-21

    导读:猴痘爆发的原因? 9月16日,重庆市发现1例境外输入猴痘病例,该病例系国外中转重庆入境的外省人员。中国疾控中心周报网站发布了相关信息。 这名29岁的中国籍销售人员于9月2日至8日访问德国,9月2日在柏林出现男男性行为。他随后前往西班牙,于9月14日返回重庆。该男子曾出现喉咙干燥发痒、发烧、右脚踝出现红色皮疹和脓疱。9月14日,他被隔离在重庆新冠肺炎隔离点,自述出现猴痘样临床表现,随后被重庆市疾控中心确定为猴痘疑似病例。 经过检测,上述病例中的猴痘病毒(China-CQ202209)属于西非系B.1支,与6月21日采集的德国病毒高度同源,确认了该病例是中国大陆首例输入性猴痘病例。 对此,吴
    查看更多
  • 2022-09-21

    本期文章:《自然—遗传学》:Online/在线发表 美国斯坦福大学Paul S. Mischel,Howard Y. Chang,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Vineet Bafna和中山大学Weini Huang共同合作近期取得重要工作进展,他们研究发现了人类癌症中染色体外DNA的进化动力学。相关论文于2022年9月19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遗传学》杂志上。 研究人员整合了随机分离、无偏差图像分析、基于CRISPR的ecDNA标记、活细胞成像和CRISPR-C的理论模型,证明随机ecDNA遗传导致广泛的肿瘤内ecDNA拷贝数异质性和快速适应代谢应激和靶向治疗。观察到的ecDNA有益于宿主细胞的存活
    查看更多
  • 2022-09-21

    本期文章:《免疫》:Online/在线发表 瑞典隆德大学Joan Yuan团队近期取得重要工作进展,他们研究发现生命早期起源B细胞的自我维持层驱动成人肠道中稳态的IgA反应。相关研究成果2022年9月16日在线发表于《免疫》杂志。 研究人员想确定在不受干扰的造血过程中发育起源与成人B细胞池组成之间的关系。谱系追踪根据输出时间对鼠成体B细胞进行分层,揭示了很大一部分起源于受限的新生儿窗口。除了B-1a细胞外,生命早期有时间戳的B细胞还包括肠道和骨髓中的克隆相关IgA浆细胞。这些由肠道慢性生发中心内的B细胞记忆积极维持的,并包含共生微生物群反应性。新生儿轮状病毒感染招募了复发的IgA克隆,这些克隆
    查看更多
  • 2022-09-21

    本期文章:《免疫》:Online/在线发表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布罗德研究所Daniel B. Graham和Ramnik J. Xavier共同合作近期取得重要工作进展,他们研究发现在克罗恩病中,CD4+T细胞对共生体来源表位的反应从耐受状态过渡到炎症状态。该项研究成果2022年9月16日在线发表于《免疫学》杂志上。 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使用人源化细菌来源的T细胞抗原(hBOTA)算法来预测HLA II类特异性表位的系统方法。它们鉴定出了一组多样化的微生物组表位,涵盖所有主要分类群,与多个HLA-II等位基因的呈递相兼容。研究人员从TonB依赖性受体SusC中发现了一个免疫优势表位,该表
    查看更多
  • 2022-09-21

    一种名叫“鳄雀鳝”的怪鱼让专业人员围捕了好几天;看起来明艳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却有“生态杀手”的绰号;“个头比田螺大,产的卵是粉色的”,福寿螺在田间地头随处可见……近期,外来物种入侵的话题引发热议。 外来物种是怎么入侵的?危害有多大?如何精准有效防治?今年8月1日起,《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专家建议,应当从源头入手加强监管,严控外来物种入境,共同构筑生物安全屏障。 外来入侵物种知多少? ——在中国已发现的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中,215种已入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威胁当地物种和生态系统 “这是什么怪鱼?能不能吃?”“长得很凶,会不会伤人?”近日,全国多地先后报告发现鳄雀鳝。对这一外来入侵的
    查看更多
  • 2022-09-21

    科技日报北京9月20日电 (记者张梦然)在物理学和微型磁铁的帮助下,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端粒DNA的新结构。端粒被视为长寿的关键,它们保护基因免受损害,但每次细胞分裂时都会变短一些。如果它们变得太短,细胞就会死亡。而今的新发现将有助于了解衰老和疾病。研究结果近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在人体的每个细胞中,都有携带决定人体特征的基因的染色体。这些染色体的末端是端粒,可保护染色体免受损伤,它们有点像鞋带末端的塑料头。 端粒之间的DNA有两米长,因此必须将其折叠以适合细胞。这是通过将DNA包裹在蛋白质上来实现的,DNA和蛋白质一起被称为核小体,它们排列成类似于一串珠子的东西。 这串珠子还会进行更多的折
    查看更多
  • 2022-09-21

    科技日报北京9月20日电 (记者张梦然)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研究人员在合成生物学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他们设计了一个系统,该系统能执行活细胞的数个关键功能,包括产生能量和表达基因。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在“生命”的前48小时内,研究人员人工构建的细胞甚至从球形转变为更自然的变形虫样形状,这表明原始细胞骨架细丝正在起作用。 科学家们以前专注于让人造细胞执行单一功能,例如基因表达、酶催化或核酶活性。如果科学家破解了能更紧密模仿生命的人造细胞的秘密,那么它可在从制造领域到医学领域的所有方面创造丰富的可能性。 为了完成这项最新的自下而上的生物工程壮举,研究人员使用了两种细菌菌落——大肠杆菌和
    查看更多
  • 2022-09-21

    近日,江苏省动物重要疫病与人兽共患病协同创新中心、扬州大学兽医学院教授王志强研究团队与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在《感染杂志》(Journal of Infection)发表了最新研究论文。该研究调查了2014年~2017年间多粘菌素耐药基因mcr在四川省临床沙门氏菌株中的流行特征,以及全球mcr-1阳性沙门氏菌的基因组学特征,发现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单项变体S. 4,[5],12:i:-为mcr-1基因流行的优势血清型。 细菌耐药性问题是威胁全球的公共卫生和生物安全问题,长久以来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畜禽健康。沙门氏菌是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对畜禽健康和食品安全构成重要威胁。多粘菌素被认为是治疗多重耐
    查看更多
  • 2022-09-19

    9月18日0-24时,全省新增确诊病例1例,系境外输入。 现有境外输入确诊病例25例。累计确诊病例1675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650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2022年9月18日24时,全省现有确诊病例39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301例,累计死亡病例2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342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94823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688人。 全省新增无症状感染者5例,其中境外输入1例;瑞丽在集中隔离点发现1例、在闭环管理的重点人员中发现1例,永胜在集中隔离管理的外省返滇人员中发现2例。解除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3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43例(境外输入15例)。
    查看更多
  • 2022-09-19

    9月18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47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55例(上海11例,广东11例,福建10例,浙江6例,北京5例,黑龙江3例,山东2例,内蒙古1例,辽宁1例,江苏1例,重庆1例,四川1例,云南1例,陕西1例),含6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北京2例,广东2例,福建1例,四川1例);本土病例92例(四川48例,贵州12例,西藏11例,天津8例,山东4例,河南2例,广西2例,内蒙古1例,黑龙江1例,广东1例,海南1例,重庆1例),含34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四川27例,山东4例,贵州2例,重庆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
    查看更多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