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于人类健康事业

共创人类健康财富

图情资讯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 2022-09-19

    本期文章:《自然》:Online/在线发表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Stephen Mann、Mei Li等研究人员合作实现细菌源原生细胞的活体材料组装。这一研究成果于2022年9月14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 据研究人员介绍,推进自下而上地构建具有高度组织复杂性和多样化功能的人造细胞,仍然是生物和非生物物质之间的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活体材料组装工艺,该工艺基于对单个共渗微滴内空间分离的细菌菌落的捕获和现场处理,用于内源性构建有膜的、分子密集的、成分、结构和形态复杂的合成细胞。细菌源原生细胞继承了不同的生物成分,表现出多功能的细胞模拟特性,并且可以内源
    查看更多
  • 2022-09-19

    本期文章:《自然》:Online/在线发表 近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Lars Nordenskiöld、Daniela Rhodes等研究人员合作揭示人类端粒染色质的圆柱状结构。相关论文于2022年9月14日在线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研究人员使用负染电子显微镜和单分子磁镊子来描述了3000bp长的端粒染色质纤维的特征。研究人员还获得了凝结的端粒四核小体及其二核小体单元的冷冻电镜结构。该结构显示了具有圆柱状排列核小体的紧密堆叠,以及异常短的核糖体重复长度,包括约132bp的DNA缠绕在组蛋白八聚体周围的连续超螺旋。这种圆柱状结构主要由H2A羧基端和组蛋白氨基端尾部以协同的方式稳定。圆柱状结构导
    查看更多
  • 2022-09-19

    本期文章:《细胞》:Online/在线发表 英国剑桥大学Lalita Ramakrishnan、Antonio J. Pagán等研究人员合作发现,mTOR调控的线粒体代谢限制分枝杆菌诱导的细胞毒性。该研究于2022年9月13日在线发表于国际一流学术期刊《细胞》。 通过斑马鱼的正向遗传筛选,研究人员发现mTOR激酶,一个代谢的主调控器,是结核病的早期宿主抵抗因素。研究人员发现,mTOR复合体1通过使感染诱导的线粒体能量代谢增加,并以糖酵解为燃料,保护巨噬细胞免受分枝杆菌诱导的死亡。这些代谢适应性是防止线粒体损伤和由分泌的分枝杆菌毒力决定因子ESAT-6引起的死亡所需的。因此,宿主只需通过调节能
    查看更多
  • 2022-09-19

    本期文章:《细胞》:Online/在线发表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Xiaochun Li等研究人员合作揭示人类胱氨酸输出蛋白cystinosin的结构和机制。相关论文于2022年9月15日发表在《细胞》杂志上。 研究人员表示,由质子驱动的转运体排出的溶酶体氨基酸对于溶酶体的平衡、氨基酸循环、mTOR信号传导和维持溶酶体的pH值至关重要。 为了揭示这些转运体的机制,研究人员重点关注了cystinosin,这是一种典型的溶酶体氨基酸转运体,它将胱氨酸输出到细胞膜,进而被还原成半胱氨酸,为不同的基本过程和控制营养适应提供这种限制性氨基酸。cystinosin突变导致胱氨酸病,这是一种毁灭性的溶酶体储存疾病
    查看更多
  • 2022-09-19

    本期文章:《科学》:Online/在线发表 美国华盛顿大学D. Baker团队使用ProteinMPNN进行基于深度学习的鲁棒性蛋白质序列设计。相关论文于2022年9月15日在线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研究人员描述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蛋白质序列设计方法ProteinMPNN,在计算和实验测试中都有出色的表现。在本地蛋白质骨架上,ProteinMPNN的序列恢复率为52.4%,而Rosetta为32.9%。不同位置的氨基酸序列可以在单链或多链之间进行耦合,从而能够应用于当前广泛的蛋白质设计挑战。研究人员利用X射线晶体学、冷冻电镜和功能研究证明了ProteinMPNN的广泛实用性和高准确性,它挽救
    查看更多
  • 2022-09-19

    本期文章:《科学》:Online/在线发表 美国华盛顿大学D. Baker研究小组利用深度学习产生对称蛋白质集合体。相关论文于2022年9月15日在线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研究人员使用深度网络幻觉来生成广泛的对称蛋白质同源异构体,只给定了原体数量和原体长度的规格。7个设计的晶体结构与计算模型非常接近(RMSD中值:0.6埃),还有3个10纳米巨环的冷冻电镜结构,其残基多达1550个,C33对称性;所有这些都与以前解决的结构有很大的不同。这些结果突出了使用深度学习可以生成的新蛋白质结构的丰富多样性,并为设计日益复杂的纳米机器和生物材料的组件铺平了道路。 据介绍,深度学习生成方法提供了一个机会,
    查看更多
  • 2022-09-19

    为促进中国生命科学研究成果产业化和我国生命科学、医学、药学及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促生物技术产业领军人物不断涌现,今天,第十四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颁奖典礼在南昌大学举行。上海两名科学家获殊荣。 颁奖礼由“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奖励委员会主任饶子和院士主持。饶子和院士、陈卫院士、徐涛院士、陈晔光院士、宋尔卫院士等为获奖者颁奖。南昌大学校长周创兵致欢迎辞。 钟南山院士作视频致辞。钟南山院士称,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是2008年谈家桢先生生前提议,经国家科技部批准设立,主要是为了激励我国生命科学工作者不断开拓创新,促进生命科学研究成果产业化,激励年轻学子奋发向上,推动我国生命科学事业的发展。同时,谈
    查看更多
  • 2022-09-19

    科技日报北京9月18日电 (记者张梦然)在过去两年中,机器学习彻底改变了蛋白质结构预测。现在,《科学》杂志上的3篇论文描述了蛋白质设计方面的革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生物学家的研究表明,机器学习可比以前更准确、更快速地创建蛋白质分子。科学家们希望这一进步将带来更多新的疫苗、疗法、碳捕获工具和可持续生物材料。 论文资深作者、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教授、2021年生命科学突破奖获得者大卫·贝克表示,蛋白质是整个生物学的基础,但迄今在每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发现的蛋白质,远不到所有可能蛋白质的百分之一。有了这些新的软件工具,研究人员应该能够找到解决医学、能源和技术方面长期挑战的方案。 为了超越自然界中
    查看更多
  • 2022-09-19

    人民网北京9月16日电 (记者孙红丽)今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地方病防控工作进展成效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所长周晓农在会上表示,去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我国已经消除了疟疾,这是一个伟大的壮举。但是目前输入性病例比较多,我国仍然存在着输入性疟疾病例引起当地流行的风险。 周晓农说,在新冠疫情以前,我国每年大概有3000例左右的输入性病例,这些病例进来以后,可能会造成三个方面的风险: 一是全球疟疾病例还是处于高峰时期,世界卫生组织在2020年报告全球有85个疟疾流行国家,发生了2.41亿的病例,比2019年增加了6%,而且死亡病例还有所增加,全球有62.7万疟疾病例死亡,比上
    查看更多
  • 2022-09-19

    中新网厦门9月17日电 (记者 杨伏山)由中科院孟颂东、刘长梅教授等专家团队创立的热休(厦门)细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热休细胞”)进驻“厦门生物医药港”届满三年。三年来,该专家团队以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为技术背景,致力于细胞精准治疗最前沿、最尖端的技术应用转化及其技术迭代升级和更新换代,取得丰硕成果。 厦门生物医药产业于2019年入选第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目前已进入加速发展的成长阶段。作为厦门市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发展的聚集区,厦门海沧生物医药企业蓬勃发展,汇聚了厦门全市770余家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企业的四成半。 由中科院专家团队创立的热休细胞就坐落于厦门市海沧区生物医
    查看更多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