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于人类健康事业

共创人类健康财富

图情资讯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 2021-06-09

    2021-06-09 北京时间6月7日凌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院长徐瑞华教授应邀在全球肿瘤领域盛会——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的全体大会作报告,介绍JUPITER-02研究(摘要编号:LBA2)成果,这是ASCO年会官方记录中首个入选全体大会的中国创新药物研究。 “重磅研究摘要”(LBA)又被称为“延迟公布摘要”,今年仅有5项LBA从近万份投稿中脱颖而出进入ASCO年会全体大会(plenary session)环节,被认为是本年度最重要、有望改变临床诊疗实践、具有轰动性的研究成果,因此ASCO主办方
    查看更多
  • 2021-06-09

    2021-06-09 央视网消息: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介绍,根据我国科兴疫苗在智利和巴西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新冠病毒疫苗具有良好的保护力。 截至5月16日,智利全国接种科兴中维灭活疫苗约1325万剂次。研究结果表明,在第二剂接种14天后,预防有症状感染的有效率为65.3%,预防住院治疗的有效率为87%,预防进入重症监护病房有效率为90.3%,预防感染所致死亡有效率为86%,考虑到当地巴西变异株广泛流行,提示我国疫苗对变异株可能具有良好的交叉保护效果。 而在巴西塞拉纳小镇,18岁以上人群接种科兴中维灭活疫苗后,该地区因感染新冠病毒导致的死亡人数下降了95%,有症状的病例数下
    查看更多
  • 2021-06-09

    2021-06-09 美国能源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在8日《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了首个详细的新冠病毒包膜蛋白(Envelope protein,E蛋白)的原子级模型,该蛋白与维持肺部粘膜所必需的一种名为PALS1的人类肺细胞连接蛋白结合。该模型展示了这两种蛋白质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有助于解释病毒如何在特别脆弱的新冠肺炎患者中造成广泛的肺损伤,并逃逸肺部感染其他器官。这一发现可能会加快对阻断该疾病严重影响的药物的研究。 新冠病毒包膜蛋白与其刺突蛋白一起存在于病毒的外膜上,帮助病毒在感染细胞内组装新颗粒。早期研究表明,包膜蛋白在劫持人类蛋白质以促进病毒释放和传播方面发
    查看更多
  • 2021-06-09

    2021-06-09 中新网北京6月8日电 (记者 孙自法)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在线发表一篇流行病学研究论文称,从2020年6月开始欧洲旅行的恢复,可能促成了新冠病毒(SARS-CoV-2)的一个新变异体在夏季快速传播。 该研究指出,这个被认为出现在西班牙的新变异20E(EU1)新冠病毒,被夏季旅行者数百次引入欧洲各国。尽管该变异并未显示出传播性增加,但这些发现表明旅行如何促进变异频率,并强调了恢复旅行时基因组监测和防控策略的重要性。 目前,新冠病毒几乎通过病毒基因组测序实时追踪,该方法还能监测到新变异的出现。论文通讯作者、瑞士伯尔尼大学艾玛·霍克罗夫特(Em
    查看更多
  • 2021-06-09

    2021-06-09 新华社北京6月9日电 国家卫健委9日通报,6月8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6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8例(北京2例,上海2例,四川2例,福建1例,广东1例),本土病例8例(均在广东);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11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均在上海)。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12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604人,重症病例与前一日持平。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288例(无重症病例),现有疑似病例11例。累计确诊病例6173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5885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6月8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
    查看更多
  • 2021-06-09

    2021-06-09 核心阅读 作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主攻新发突发病毒研究的施一总是战斗在与病毒抗争的第一线。 H5N1、H7N9、埃博拉、寨卡病毒、新冠病毒……多年来,施一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做科研,守护公共卫生安全,在科研路上持续应对挑战。 见到施一,是在他的办公室里。尽管是周末,但施一和同事们仍在紧张而忙碌地工作。 这些年来,从H5N1、H7N9到埃博拉、寨卡病毒,36岁的施一已经“身经百战”。作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主攻新发突发病毒研究的施一总是战斗在与病毒抗争的第一线,从未退缩过
    查看更多
  • 2021-06-09

    2021-06-09 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健康和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微生物所供图 近日,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刘双江团队构建了包含400个不同物种的健康人群肠道微生物菌株资源库(hGMB),相关成果发表于《微生物组》期刊。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健康和生长发育密切相关。目前,仅有不足半数的肠道微生物物种,成功地在实验室获得纯培养和命名。肠道微生物菌株资源的匮乏,极大的限制了肠道微生物的应用与研究。 此次他与团队构建的hGMB包括400个不同的物种,其中有102个物种为首次分离、培养和鉴定,1170株代表性菌株保存在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已经向科研界和产业界提供了
    查看更多
  • 2021-06-09

    2021-06-09 科技日报北京6月7日电 (实习记者张佳欣)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研究生院高级科学研究中心神经科学倡议团队的一项新研究发现,一种名为TET1的分子是髓鞘修复的必要组成部分。这项7日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研究表明,TET1可以修改成人大脑中特定胶质细胞的DNA,能够形成新的髓鞘来应对髓鞘损伤。 最近的研究表明,由于受伤、体育锻炼和精神刺激,人体每天都会形成新的脑细胞。胶质细胞,特别是那些被称为少突胶质祖细胞的细胞,对外界信号和损伤高度敏感。它们可以检测神经系统的变化,形成新的髓鞘。 髓鞘是包裹在神经细胞轴突外面的一层膜,提供新陈代谢支持和准确的电信号传输。然而,随着我们
    查看更多
  • 2021-06-07

    2021-06-07 6月6日0时至24时,我省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2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均为中国籍,1例为柬埔寨输入、1例为老挝输入;新增1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为老挝输入。 截至6月6日24时,我省现有确诊病例20例(境外输入16例,本土4例),无症状感染者4例(境外输入),均在定点医疗机构隔离治疗和医学观察。 新增确诊病例信息: 确诊病例1:男,36岁,近期居住在柬埔寨。6月2日从机场口岸入境,入境时体温正常,海关采样后即按闭环管理要求转送至指定集中隔离点隔离观察。6月3日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即用负压救护车转送至定点医疗机构隔离诊治
    查看更多
  • 2021-06-07

    2021-06-07 近日,中国公司研发的mRNA新冠疫苗ARCoV经墨西哥药品监管机构的批准,于6月开始在墨西哥开展III期试验。 据Clinical Trial 的数据显示,该临床实验将在全球范围内招募约28000名志愿者,最快将于今年10月21日完成全部临床病例的数据收集。该疫苗是中国首款进入国际市场III期临床阶段的mRNA疫苗,代表了中国mRNA疫苗研发企业的“第一梯队”。 1、全球疫苗供给缺口达约90亿剂次,头部企业估值大幅攀升 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的新冠疫苗需求数量约为100亿剂次,而据伦敦研究机构Airfinity data数据显
    查看更多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