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于人类健康事业

共创人类健康财富

图情资讯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 2021-05-28

    2021-05-28 当地时间5月27日,葛兰素史克(GSK)宣布,已启动与赛诺菲(SNF)合作研发的佐剂重组COVID-19候选疫苗的3期临床试验,预计将在美国、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多地区入组35,000多名成人志愿者。 10天前,GSK刚刚公布这款COVID-19候选疫苗的2期临床研究数据,评估了两剂疫苗在722名18岁及以上年龄的健康志愿者中的免疫原性。结果显示,完成第二剂疫苗接种后志愿者体内血清转化率为95%-100%,并且完成单剂疫苗注射后,曾感染过SARS-CoV-2的受试者体内也产生了高水平的中和抗体,说明该疫苗具有作为一款加强疫苗(booster vaccine)的强
    查看更多
  • 2021-05-28

    2021-05-28 记者今天从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了解到,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将于5月28日至6月1日在京召开;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将于5月28日至6月2日在京召开。 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主题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弘扬科学家精神,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为科技自立自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的主要内容有: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
    查看更多
  • 2021-05-28

    2021-05-28 ◎编者按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与疾病作斗争中成长和壮大。历史和实践都充分证明,只有依靠科学技术,人类才能从根本上找到战胜疾病的有效途径和解决方案。 当前,学科交叉已经逐渐成为科技创新的源泉,成为科学时代一个不可替代的研究范式。而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已经成为汇聚多学科前沿研究的“主阵地”,那么,各个学科之间该如何交叉合作才能实现创新突破? 为此,本报特邀两院院士及专家学者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旨在进一步推动多学科交叉,促进医学发展,为人类健康作出新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国辉 神经科学与管理科学必将更深“交
    查看更多
  • 2021-05-28

    2021-05-28 5月27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7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四川3例,上海2例,江苏1例,广东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2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均在上海)。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18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540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增加1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291例(其中重症病例3例),现有疑似病例3例。累计确诊病例6019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5728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5月27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316例(其中重症病例4例
    查看更多
  • 2021-05-28

    2021-05-28 5月25日、27日,清华大学连续有两篇论文在《细胞》杂志上线。第一篇由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自动化系戴琼海院士课题组和生命学院俞立课题组合作完成;第二篇则由俞立课题组领衔完成。 两篇论文都跟中国科学家发现的一种新细胞器——迁移体有关。第一篇论文用一种突破性的显微新技术,实现了首次在小鼠体内观测迁移体的动态过程,而第二篇论文则报道了一个新发现:迁移体是如何帮助细胞实现线粒体“质控”的。 迁移体(俞立课题组供图) 发现细胞里的“新大陆” 2014年,俞立团队在《细胞研究》发表论文
    查看更多
  • 2021-05-27

    2021-05-27 5月26日0时至24时,我省无新增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 截至5月26日24时,我省现有确诊病例20例(境外输入13例,本土7例),无症状感染者4例(境外输入1例,本土3例),均在定点医疗机构隔离治疗和医学观察。
    查看更多
  • 2021-05-27

    2021-05-27 在人类对抗疾病的历史上,单克隆抗体的出现为治疗癌症、自身免疫疾病和炎症等多种疾病类型带来了革命性的疗法,而且也成为治疗传染性疾病方面的最新前沿。在过去的一年里,单克隆抗体的开发成为对抗COVID-19的重心之一。多款单克隆抗体疗法已经进入临床开发阶段,并且有多款中和抗体获得监管机构授予的紧急使用授权。日前,顶级学术期刊《细胞》发表了一篇深度综述,对预防和治疗COVID-19的中和抗体疗法进行了盘点,并且对新近出现的新冠突变病毒对中和抗体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临床期COVID-19中和抗体的分子靶点和作用机制 综述的作者收集了14款处于临床开发阶段的中和抗体的
    查看更多
  • 2021-05-27

    2021-05-27 在过去的10多年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癌症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但是这类疗法的有效性仍然有限,大多数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患者没有获得完全缓解,仅有20%的实体瘤患者在治疗后肿瘤完全缓解。 这可能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作用特点有关,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延长机体免疫应答发挥作用,这种作用依赖于机体免疫细胞,如果人体无法将肿瘤细胞识别为异物,那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也就无法使免疫细胞发挥作用。 为了提高肿瘤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答,来自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开发了一种癌症疫苗,临床前肿瘤模型的数据显示这种癌症疫苗能延缓原发性肿瘤的生长,防止转移,并能延长小鼠
    查看更多
  • 2021-05-27

    2021-05-27 5月26日,一篇发表于顶尖学术期刊《科学》的论文指出,与病情严重到需要住院的患者相比,那些尚未出现症状、无症状、症状轻微的新冠患者可具有同水平的病毒传播能力。这个研究让我们对新冠病毒的传播力有了新的认知,且表明这些症状不明显,看似健康的个体可能是触发社区疫情爆发的关键,对于防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评估和量化病毒传染能力对于疫情防控的意义不言自明。依照论文相关新闻稿的介绍,R0是一个常被提及的术语。它表明一位新冠感染患者平均能传染多少名健康人。但R0更多是一个流行病学上的概念,并不能在个体层面评估传染的风险。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由德国科学家主导的一支科研团
    查看更多
  • 2021-05-27

    2021-05-27 近日,多地卫健部门发布消息6月10日至30日暂停第一剂次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服务,公众应尽量在6月9日前接种第一剂次疫苗,甚至有传言称“6月9日后如果还没成功接种新冠疫苗第一针的,可能就打不上了……” 经过新浪医药多方求证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据相关媒体报道,国家卫健委相关部门负责人曾对此表示,“根据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结合我国疫苗供应实际和工作安排,前期我们对重点人群分步骤进行了疫苗接种,依据疫苗接种技术方案中关于两剂次接种间隔要求。 6月10日-30日期间,我们将主要对接种完第
    查看更多
×

用户登录